第一次尝试采摘冬虫夏草,是在西藏那曲安多县的夏季牧场。当地人说,采虫草不仅需要体力,更要懂自然的规律,每一根虫草都是大地与时间的约定。
出发前的准备远比想象中繁琐。凌晨四点,我跟着牧民达娃叔穿上厚重的藏袍,靴子里塞着羊毛袜 —— 即使六月,海拔 4800 米的草甸仍可能遭遇风雪。背包里装着小铲子、竹制毛刷、保温壶和压缩饼干,最关键的是达娃叔给的 “神器”:一根顶端包着软布的细木棍,用来拨开积雪和草根。“虫草的子座像刚冒头的草芽,颜色和周围的苔藓差不多,得蹲下来慢慢瞅。” 达娃叔边说边往我手心抹了点酥油,“防晒,也防手冻裂。”
抵达采挖区时,天刚蒙蒙亮。草甸上布满了前一天的积雪融水,踩上去咯吱作响。达娃叔教我的第一个技巧是 “看弧度”:虫草的子座从虫体头部冒出时,会微微向东南方向倾斜,像是在朝着太阳鞠躬。我学着他的样子,弯腰盯着地面,眼睛在枯黄的草茎和灰绿的苔藓间扫视。最初的一小时,好几次把普通草芽当成虫草,兴奋地拨开泥土,只看到细瘦的根须。达娃叔在一旁笑:“别急,虫草会‘呼吸’,土壤表面有针尖大的小孔,那是它透气的地方。”
终于在一片碎石堆旁,我发现了第一根虫草。子座只有小指长,深棕色的顶端裹着层薄霜,虫体藏在 3 厘米深的土里,露出的部分像极了晒干的麦粒。按照达娃叔的嘱咐,我先用小铲子在虫草周围 10 厘米处画了个圈,再从侧面轻轻刨开冻土,避免碰伤虫体。当整根虫草带着泥土被捧出来时,能清晰摸到虫体腹部的四对足,像迷你的爪子蜷缩着。达娃叔用竹刷帮我刷去泥土:“你看这环纹,每厘米有 4 道,是那曲头期的好货。”
正午的阳光突然变得刺眼,草甸上的积雪开始融化,脚下的路变得泥泞。这时要格外小心,虫草子座沾上泥水后会变得黯淡,更难辨认。我和达娃叔分开行动,保持十米距离,避免重复搜索。他教我顺着等高线横向移动,“虫草喜欢长在坡度 15 度左右的地方,太陡的山坡存不住雪水,太缓的地方又容易积水。” 偶尔遇到扎堆生长的虫草,最多的一次在一平方米内发现了三根,达娃叔说这是 “虫草家族”,采挖时要留一根小的,“给明年留种”。
下午三点左右,突然刮起寒风,豆大的冰雹砸下来。我们赶紧躲进背风的岩石下,达娃叔打开保温壶,让我喝口酥油茶暖暖身子。他指着我背包里的收获 —— 不到二十根虫草,说已经算不错的新手成绩。“最好的采挖时间是日出后两小时,那时子座上的露水没干,反光容易看到。” 他掏出一个用羊皮做的小袋子,“装虫草不能用塑料袋,会闷坏,羊皮透气,还能保持湿度。”
夕阳西下时,我们开始回填土坑。每采完一根虫草,都要用原来的泥土把坑填好,再踩实,撒上一把草籽。“草甸的土很薄,破坏了就长不出虫草了。” 达娃叔的动作很轻,像是在呵护什么珍贵的东西。下山时,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,手指被冻土冻得发麻,但看着羊皮袋里那些棕黄相间的虫草,突然明白为什么它们如此珍贵 —— 每一根背后,都是弯腰数千次的耐心,和对自然的敬畏。
自己采摘冬虫夏草,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收获”,而是一场与高原的对话。你得适应它的节奏,尊重它的规则,才能在冻土深处,找到那一点点自然的馈赠。
上一篇:西藏那曲头期冬虫夏草下一篇:野生冬虫夏草市场研究报告
第一次尝试采摘冬虫夏草,是在西藏那曲安多县的夏季牧场。当地人说,采虫草不仅需要体力,更要懂自然的规律,每一根虫草都是大地与时间的约定。
出发前的准备远比想象中繁琐。凌晨四点,我跟着牧民达娃叔穿上厚重的藏袍,靴子里塞着羊毛袜 —— 即使六月,海拔 4800 米的草甸仍可能遭遇风雪。背包里装着小铲子、竹制毛刷、保温壶和压缩饼干,最关键的是达娃叔给的 “神器”:一根顶端包着软布的细木棍,用来拨开积雪和草根。“虫草的子座像刚冒头的草芽,颜色和周围的苔藓差不多,得蹲下来慢慢瞅。” 达娃叔边说边往我手心抹了点酥油,“防晒,也防手冻裂。”
抵达采挖区时,天刚蒙蒙亮。草甸上布满了前一天的积雪融水,踩上去咯吱作响。达娃叔教我的第一个技巧是 “看弧度”:虫草的子座从虫体头部冒出时,会微微向东南方向倾斜,像是在朝着太阳鞠躬。我学着他的样子,弯腰盯着地面,眼睛在枯黄的草茎和灰绿的苔藓间扫视。最初的一小时,好几次把普通草芽当成虫草,兴奋地拨开泥土,只看到细瘦的根须。达娃叔在一旁笑:“别急,虫草会‘呼吸’,土壤表面有针尖大的小孔,那是它透气的地方。”
终于在一片碎石堆旁,我发现了第一根虫草。子座只有小指长,深棕色的顶端裹着层薄霜,虫体藏在 3 厘米深的土里,露出的部分像极了晒干的麦粒。按照达娃叔的嘱咐,我先用小铲子在虫草周围 10 厘米处画了个圈,再从侧面轻轻刨开冻土,避免碰伤虫体。当整根虫草带着泥土被捧出来时,能清晰摸到虫体腹部的四对足,像迷你的爪子蜷缩着。达娃叔用竹刷帮我刷去泥土:“你看这环纹,每厘米有 4 道,是那曲头期的好货。”
正午的阳光突然变得刺眼,草甸上的积雪开始融化,脚下的路变得泥泞。这时要格外小心,虫草子座沾上泥水后会变得黯淡,更难辨认。我和达娃叔分开行动,保持十米距离,避免重复搜索。他教我顺着等高线横向移动,“虫草喜欢长在坡度 15 度左右的地方,太陡的山坡存不住雪水,太缓的地方又容易积水。” 偶尔遇到扎堆生长的虫草,最多的一次在一平方米内发现了三根,达娃叔说这是 “虫草家族”,采挖时要留一根小的,“给明年留种”。
下午三点左右,突然刮起寒风,豆大的冰雹砸下来。我们赶紧躲进背风的岩石下,达娃叔打开保温壶,让我喝口酥油茶暖暖身子。他指着我背包里的收获 —— 不到二十根虫草,说已经算不错的新手成绩。“最好的采挖时间是日出后两小时,那时子座上的露水没干,反光容易看到。” 他掏出一个用羊皮做的小袋子,“装虫草不能用塑料袋,会闷坏,羊皮透气,还能保持湿度。”
夕阳西下时,我们开始回填土坑。每采完一根虫草,都要用原来的泥土把坑填好,再踩实,撒上一把草籽。“草甸的土很薄,破坏了就长不出虫草了。” 达娃叔的动作很轻,像是在呵护什么珍贵的东西。下山时,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,手指被冻土冻得发麻,但看着羊皮袋里那些棕黄相间的虫草,突然明白为什么它们如此珍贵 —— 每一根背后,都是弯腰数千次的耐心,和对自然的敬畏。
自己采摘冬虫夏草,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收获”,而是一场与高原的对话。你得适应它的节奏,尊重它的规则,才能在冻土深处,找到那一点点自然的馈赠。
上一篇:西藏那曲头期冬虫夏草下一篇:野生冬虫夏草市场研究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