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光临东强 | 注册
全国热线:400-188-9198 上海:021-63309886

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?从菌核到子座的生长时间规律


  冬虫夏草的生长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 “菌核休眠→菌丝苏醒→子座萌发→破土而出” 的漫长过程,其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(即子座破土显露的时间)受海拔、气候、土壤温度等因素影响,不同产区差异显著。要准确了解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,需从其生长的核心阶段入手,结合不同产区的环境特点,才能梳理出清晰的时间规律。下面,我们从生长周期、产区差异、影响因素及判断方法四个维度,详细解析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。

  一、冬虫夏草生长的核心阶段:“长出来” 需经历 3 个关键时期

  冬虫夏草的 “长出来” 并非单指某一个时间点,而是从地下菌核(虫体)中的菌丝开始生长,到子座突破土壤表层的全过程,主要经历 3 个关键时期,每个时期的时间节点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。

  1. 菌丝苏醒期:3-4 月,土壤解冻是 “启动键”

  每年 3-4 月,随着气温逐渐回升,冬虫夏草生长的高海拔地区(3000-5000 米)冻土开始缓慢融化,当土壤温度稳定在 5-8℃时,地下 5-20 厘米处的菌核(即被虫草菌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尸体)中的菌丝从休眠状态苏醒,开始缓慢生长、蔓延,并逐渐向地表方向延伸。这一阶段是冬虫夏草 “生长的起点”,但菌丝生长在地下,肉眼无法观察,属于 “隐形生长” 阶段,持续时间约 15-30 天,具体时长取决于土壤解冻速度 —— 高海拔地区冻土厚,解冻慢,菌丝苏醒期更长;低海拔地区冻土薄,解冻快,苏醒期相对较短。

  2. 子座萌发期:4-5 月,温度与湿度决定速度

  4-5 月,土壤温度进一步升高至 8-12℃,且伴随适量降水(月降水量 20-30 毫米),菌丝在菌核顶端逐渐聚集成团,形成白色的 “子座原基”,并开始向上生长,逐渐突破菌核(虫体)头部,进入土壤层。这一阶段子座仍隐藏在地下,长度仅 1-2 厘米,直径约 0.1-0.2 厘米,呈圆柱形,顶端略尖,如同土壤中的细小嫩芽,需拨开土壤才能观察到。子座萌发的速度与土壤湿度密切相关:湿度适宜(60%-70%)时,子座每天可生长 0.1-0.2 厘米;若降水不足,土壤干燥,子座生长会停滞,甚至枯萎;若降水过多,土壤积水,子座易腐烂,无法继续生长。

  3. 破土而出期:5-6 月,肉眼可见的 “长出来” 阶段

  5-6 月,土壤温度升至 10-15℃,子座生长速度加快,逐渐突破土壤表层,开始显露在地面上,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阶段。刚破土的子座长度仅 2-3 厘米,颜色从白色逐渐转为淡棕黄色,顶端尚未膨大;随着生长,子座会继续长高至 3-5 厘米,顶端逐渐膨大形成 “子囊壳原基”(未来产生孢子的部位),此时冬虫夏草的 “虫体 + 草头” 形态基本完整,也是采挖的最佳时期。不同产区的破土时间差异较大,高海拔产区(如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)破土时间较晚,多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;低海拔产区(如四川甘孜、云南迪庆)破土时间较早,多在 5 月初至 5 月中旬。

78.jpg

  二、不同产区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差异:海拔越高,时间越晚

  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与产区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—— 海拔越高,气候越寒冷,冻土解冻越慢,子座破土时间越晚,这是不同产区生长时间差异的核心原因。

  1. 高海拔核心产区(4500-5000 米):5 月下旬至 6 月初开始长出来

  西藏那曲(安多、聂荣、比如县)、青海玉树(玉树市、杂多县)等高海拔核心产区,平均海拔超 4500 米,冬季漫长寒冷,冻土厚度可达 1-2 米,每年 5 月下旬冻土才完全解冻,土壤温度稳定在 10℃以上,子座才开始破土而出,进入 “可见生长” 阶段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周期长(从菌丝苏醒到子座成熟需 2-3 个月),子座破土后生长速度较慢,通常 6 月中旬达到采挖最佳状态,6 月底至 7 月初子座逐渐成熟释放孢子,生长过程基本结束。

  以那曲安多县为例,每年 5 月 20 日左右,第一批子座开始破土,初期数量少,仅在向阳的缓坡地带可见;6 月 1-10 日,子座进入集中破土期,草甸上随处可见刚长出的虫草,此时也是采挖人进山的高峰期;6 月 15 日后,部分子座顶端开始膨大,虫体营养逐渐向子座转移,品质开始下降,采挖需在 6 月底前完成。

  2. 中海拔产区(4000-4500 米):5 月中旬开始长出来

  青海果洛(玛沁县、甘德县)、四川石渠(洛须镇、真达乡)等中海拔产区,平均海拔 4000-4500 米,冻土解冻时间比高海拔产区早 10-15 天,每年 5 月中旬土壤温度即可达到 10℃,子座开始破土而出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速度略快于高海拔产区,子座破土后 20-25 天达到采挖最佳状态,采挖期集中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,6 月下旬后子座基本成熟,生长结束。

  例如,四川石渠产区的冬虫夏草,5 月 10 日左右开始有少量子座破土,5 月 15-25 日进入集中破土期,此时土壤湿度适宜(因 5 月中下旬常有小雨),子座生长整齐,虫体饱满;6 月 10 日后,部分子座长度超过 5 厘米,顶端膨大明显,虫体开始干瘪,采挖需在 6 月 15 日前完成,否则品质会大幅下降。

  3. 低海拔产区(3000-4000 米):5 月初开始长出来

  四川甘孜(康定市、丹巴县)、云南迪庆(香格里拉市、德钦县)等低海拔产区,平均海拔 3000-4000 米,气候相对温暖,每年 4 月底冻土即可解冻,5 月初土壤温度达到 8-10℃,子座开始破土而出,是全国冬虫夏草 “最早长出来” 的产区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周期短(从菌丝苏醒到子座成熟仅 1.5-2 个月),子座生长速度快,5 月中旬至 6 月初为采挖期,6 月中旬后子座基本成熟,虫体营养消耗殆尽,失去采挖价值。

  以云南香格里拉产区为例,每年 5 月 1-5 日,低海拔草甸(3500 米以下)开始出现破土的子座,初期子座颜色偏白,长度 2-3 厘米;5 月 10-20 日,子座进入快速生长期,长度可达 4-5 厘米,颜色转为淡棕黄色,此时进入采挖期;6 月 5 日后,子座顶端开始释放孢子,虫体变得干瘪,采挖基本结束,比高海拔产区早 20-30 天。

  三、影响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时间的关键因素:气候与环境的双重作用

  除海拔外,气候条件(温度、降水)、土壤状况(质地、湿度)也会影响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,导致同一产区不同年份的生长时间出现波动。

  1. 温度:决定生长启动与速度

  温度是冬虫夏草生长的 “核心调控因素”:土壤温度低于 5℃时,菌丝处于休眠状态,无法生长;5-8℃时,菌丝开始缓慢苏醒;8-15℃时,子座进入快速生长阶段;超过 18℃时,子座生长速度减缓,甚至出现早衰。若某一年春季气温回升快(如 3-4 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 2-3℃),冻土解冻提前,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会相应提前 5-10 天;若出现 “倒春寒”(5 月中下旬突发低温,气温降至 5℃以下),子座生长会停滞,甚至冻伤,导致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推迟 10-15 天。

  例如,2024 年青海玉树产区因春季气温回升快(4 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 2.5℃),冻土 5 月 15 日即完全解冻,子座 5 月 20 日开始破土,比往年提前 5 天;而 2023 年因 5 月 20 日出现 “倒春寒”,气温骤降至 3℃,已破土的子座冻伤枯萎,新的子座直到 6 月 1 日才开始破土,比往年推迟 10 天。

  2. 降水:影响子座萌发与存活

  适量降水能保持土壤湿润,为子座萌发提供必要水分,若春季降水充足(4-5 月降水量 25-35 毫米),子座萌发速度快,破土时间早;若降水不足(降水量低于 15 毫米),土壤干燥坚硬,子座难以突破土壤,萌发时间推迟,甚至因缺水枯萎,无法 “长出来”。但降水过多(降水量超过 50 毫米)也会导致土壤积水,子座易腐烂,影响生长时间与存活率。

  以西藏那曲产区为例,2025 年 4-5 月降水量 30 毫米,土壤湿度保持在 65%,子座 5 月 25 日开始集中破土,萌发率达 90%;而 2022 年同期降水量仅 12 毫米,土壤湿度不足 40%,子座直到 6 月 5 日才开始少量破土,萌发率仅 60%,且子座生长瘦弱,长度普遍不足 3 厘米。

  3. 土壤:质地与肥力影响生长状态

  土壤质地疏松、腐殖质丰富的产区,子座萌发阻力小,生长速度快,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相对较早;土壤板结、腐殖质含量低的产区,子座萌发困难,生长速度慢,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较晚。例如,那曲安多县的草甸土壤为沙壤土,疏松透气,腐殖质含量高(5%-8%),子座萌发速度比土壤板结的云南迪庆部分产区快 5-8 天,且破土后的子座更粗壮,虫体更饱满。

  四、如何判断冬虫夏草是否开始长出来?2 个实用观察方法

  对于采挖人或关注虫草生长的人群,可通过以下 2 个方法判断冬虫夏草是否开始长出来,精准把握采挖时机。

  1. 观察土壤与植被:寻找 “破土痕迹”

  冬虫夏草子座破土时,会在土壤表面留下细小的 “凸起痕迹”—— 子座顶端突破土壤后,会带动周围少量土壤隆起,形成直径约 0.5-1 厘米的小土包,土包顶部有细小的缝隙,缝隙中可见淡白色或淡棕黄色的子座顶端。同时,子座周围的杂草(如嵩草、针茅)生长相对稀疏,因虫草生长会消耗周围土壤的养分,抑制杂草生长,这也是判断虫草是否生长的辅助信号。

  2. 监测土壤温度与湿度:用数据判断生长阶段

  通过土壤温度计监测地下 5 厘米处的温度,当温度稳定在 10℃以上时,子座大概率已开始萌发,即将破土;用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湿度,当湿度保持在 60%-70% 时,子座萌发速度快,1-2 周内即可破土;若湿度低于 50%,需等待降水或土壤湿润后,子座才会逐渐破土。

  总结: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 —— 自然规律与环境的共同结果

  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,并无统一答案,而是由产区海拔、气候条件、土壤状况共同决定的自然规律:高海拔核心产区(4500-5000 米)5 月下旬至 6 月初开始长出来,中海拔产区(4000-4500 米)5 月中旬开始长出来,低海拔产区(3000-4000 米)5 月初开始长出来,且同一产区不同年份会因温度、降水波动出现 5-15 天的时间差异。

  了解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,不仅能帮助采挖人精准把握采挖时机,提高虫草品质与产量,也能让消费者明白 “为何不同产区的虫草上市时间不同”—— 低海拔产区虫草因生长时间早,上市时间比高海拔产区早 20-30 天,而高海拔产区虫草因生长周期长,品质更优,价格也更高。同时,这一规律也提醒我们,冬虫夏草的生长依赖于特定的高寒生态环境,保护其生长环境,才能让这一珍贵物种持续 “长出来”,为人类提供养生价值。





上一篇:冬虫夏草干草怎么存放好?全方位守护营养与品质的指南下一篇:一般冬虫夏草多少只一斤?多维度解析规格差异

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?从菌核到子座的生长时间规律


  冬虫夏草的生长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 “菌核休眠→菌丝苏醒→子座萌发→破土而出” 的漫长过程,其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(即子座破土显露的时间)受海拔、气候、土壤温度等因素影响,不同产区差异显著。要准确了解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,需从其生长的核心阶段入手,结合不同产区的环境特点,才能梳理出清晰的时间规律。下面,我们从生长周期、产区差异、影响因素及判断方法四个维度,详细解析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。

  一、冬虫夏草生长的核心阶段:“长出来” 需经历 3 个关键时期

  冬虫夏草的 “长出来” 并非单指某一个时间点,而是从地下菌核(虫体)中的菌丝开始生长,到子座突破土壤表层的全过程,主要经历 3 个关键时期,每个时期的时间节点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。

  1. 菌丝苏醒期:3-4 月,土壤解冻是 “启动键”

  每年 3-4 月,随着气温逐渐回升,冬虫夏草生长的高海拔地区(3000-5000 米)冻土开始缓慢融化,当土壤温度稳定在 5-8℃时,地下 5-20 厘米处的菌核(即被虫草菌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尸体)中的菌丝从休眠状态苏醒,开始缓慢生长、蔓延,并逐渐向地表方向延伸。这一阶段是冬虫夏草 “生长的起点”,但菌丝生长在地下,肉眼无法观察,属于 “隐形生长” 阶段,持续时间约 15-30 天,具体时长取决于土壤解冻速度 —— 高海拔地区冻土厚,解冻慢,菌丝苏醒期更长;低海拔地区冻土薄,解冻快,苏醒期相对较短。

  2. 子座萌发期:4-5 月,温度与湿度决定速度

  4-5 月,土壤温度进一步升高至 8-12℃,且伴随适量降水(月降水量 20-30 毫米),菌丝在菌核顶端逐渐聚集成团,形成白色的 “子座原基”,并开始向上生长,逐渐突破菌核(虫体)头部,进入土壤层。这一阶段子座仍隐藏在地下,长度仅 1-2 厘米,直径约 0.1-0.2 厘米,呈圆柱形,顶端略尖,如同土壤中的细小嫩芽,需拨开土壤才能观察到。子座萌发的速度与土壤湿度密切相关:湿度适宜(60%-70%)时,子座每天可生长 0.1-0.2 厘米;若降水不足,土壤干燥,子座生长会停滞,甚至枯萎;若降水过多,土壤积水,子座易腐烂,无法继续生长。

  3. 破土而出期:5-6 月,肉眼可见的 “长出来” 阶段

  5-6 月,土壤温度升至 10-15℃,子座生长速度加快,逐渐突破土壤表层,开始显露在地面上,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阶段。刚破土的子座长度仅 2-3 厘米,颜色从白色逐渐转为淡棕黄色,顶端尚未膨大;随着生长,子座会继续长高至 3-5 厘米,顶端逐渐膨大形成 “子囊壳原基”(未来产生孢子的部位),此时冬虫夏草的 “虫体 + 草头” 形态基本完整,也是采挖的最佳时期。不同产区的破土时间差异较大,高海拔产区(如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)破土时间较晚,多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;低海拔产区(如四川甘孜、云南迪庆)破土时间较早,多在 5 月初至 5 月中旬。

78.jpg

  二、不同产区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差异:海拔越高,时间越晚

  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与产区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—— 海拔越高,气候越寒冷,冻土解冻越慢,子座破土时间越晚,这是不同产区生长时间差异的核心原因。

  1. 高海拔核心产区(4500-5000 米):5 月下旬至 6 月初开始长出来

  西藏那曲(安多、聂荣、比如县)、青海玉树(玉树市、杂多县)等高海拔核心产区,平均海拔超 4500 米,冬季漫长寒冷,冻土厚度可达 1-2 米,每年 5 月下旬冻土才完全解冻,土壤温度稳定在 10℃以上,子座才开始破土而出,进入 “可见生长” 阶段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周期长(从菌丝苏醒到子座成熟需 2-3 个月),子座破土后生长速度较慢,通常 6 月中旬达到采挖最佳状态,6 月底至 7 月初子座逐渐成熟释放孢子,生长过程基本结束。

  以那曲安多县为例,每年 5 月 20 日左右,第一批子座开始破土,初期数量少,仅在向阳的缓坡地带可见;6 月 1-10 日,子座进入集中破土期,草甸上随处可见刚长出的虫草,此时也是采挖人进山的高峰期;6 月 15 日后,部分子座顶端开始膨大,虫体营养逐渐向子座转移,品质开始下降,采挖需在 6 月底前完成。

  2. 中海拔产区(4000-4500 米):5 月中旬开始长出来

  青海果洛(玛沁县、甘德县)、四川石渠(洛须镇、真达乡)等中海拔产区,平均海拔 4000-4500 米,冻土解冻时间比高海拔产区早 10-15 天,每年 5 月中旬土壤温度即可达到 10℃,子座开始破土而出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速度略快于高海拔产区,子座破土后 20-25 天达到采挖最佳状态,采挖期集中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,6 月下旬后子座基本成熟,生长结束。

  例如,四川石渠产区的冬虫夏草,5 月 10 日左右开始有少量子座破土,5 月 15-25 日进入集中破土期,此时土壤湿度适宜(因 5 月中下旬常有小雨),子座生长整齐,虫体饱满;6 月 10 日后,部分子座长度超过 5 厘米,顶端膨大明显,虫体开始干瘪,采挖需在 6 月 15 日前完成,否则品质会大幅下降。

  3. 低海拔产区(3000-4000 米):5 月初开始长出来

  四川甘孜(康定市、丹巴县)、云南迪庆(香格里拉市、德钦县)等低海拔产区,平均海拔 3000-4000 米,气候相对温暖,每年 4 月底冻土即可解冻,5 月初土壤温度达到 8-10℃,子座开始破土而出,是全国冬虫夏草 “最早长出来” 的产区。这一产区的冬虫夏草生长周期短(从菌丝苏醒到子座成熟仅 1.5-2 个月),子座生长速度快,5 月中旬至 6 月初为采挖期,6 月中旬后子座基本成熟,虫体营养消耗殆尽,失去采挖价值。

  以云南香格里拉产区为例,每年 5 月 1-5 日,低海拔草甸(3500 米以下)开始出现破土的子座,初期子座颜色偏白,长度 2-3 厘米;5 月 10-20 日,子座进入快速生长期,长度可达 4-5 厘米,颜色转为淡棕黄色,此时进入采挖期;6 月 5 日后,子座顶端开始释放孢子,虫体变得干瘪,采挖基本结束,比高海拔产区早 20-30 天。

  三、影响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时间的关键因素:气候与环境的双重作用

  除海拔外,气候条件(温度、降水)、土壤状况(质地、湿度)也会影响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,导致同一产区不同年份的生长时间出现波动。

  1. 温度:决定生长启动与速度

  温度是冬虫夏草生长的 “核心调控因素”:土壤温度低于 5℃时,菌丝处于休眠状态,无法生长;5-8℃时,菌丝开始缓慢苏醒;8-15℃时,子座进入快速生长阶段;超过 18℃时,子座生长速度减缓,甚至出现早衰。若某一年春季气温回升快(如 3-4 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 2-3℃),冻土解冻提前,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会相应提前 5-10 天;若出现 “倒春寒”(5 月中下旬突发低温,气温降至 5℃以下),子座生长会停滞,甚至冻伤,导致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推迟 10-15 天。

  例如,2024 年青海玉树产区因春季气温回升快(4 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 2.5℃),冻土 5 月 15 日即完全解冻,子座 5 月 20 日开始破土,比往年提前 5 天;而 2023 年因 5 月 20 日出现 “倒春寒”,气温骤降至 3℃,已破土的子座冻伤枯萎,新的子座直到 6 月 1 日才开始破土,比往年推迟 10 天。

  2. 降水:影响子座萌发与存活

  适量降水能保持土壤湿润,为子座萌发提供必要水分,若春季降水充足(4-5 月降水量 25-35 毫米),子座萌发速度快,破土时间早;若降水不足(降水量低于 15 毫米),土壤干燥坚硬,子座难以突破土壤,萌发时间推迟,甚至因缺水枯萎,无法 “长出来”。但降水过多(降水量超过 50 毫米)也会导致土壤积水,子座易腐烂,影响生长时间与存活率。

  以西藏那曲产区为例,2025 年 4-5 月降水量 30 毫米,土壤湿度保持在 65%,子座 5 月 25 日开始集中破土,萌发率达 90%;而 2022 年同期降水量仅 12 毫米,土壤湿度不足 40%,子座直到 6 月 5 日才开始少量破土,萌发率仅 60%,且子座生长瘦弱,长度普遍不足 3 厘米。

  3. 土壤:质地与肥力影响生长状态

  土壤质地疏松、腐殖质丰富的产区,子座萌发阻力小,生长速度快,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相对较早;土壤板结、腐殖质含量低的产区,子座萌发困难,生长速度慢,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较晚。例如,那曲安多县的草甸土壤为沙壤土,疏松透气,腐殖质含量高(5%-8%),子座萌发速度比土壤板结的云南迪庆部分产区快 5-8 天,且破土后的子座更粗壮,虫体更饱满。

  四、如何判断冬虫夏草是否开始长出来?2 个实用观察方法

  对于采挖人或关注虫草生长的人群,可通过以下 2 个方法判断冬虫夏草是否开始长出来,精准把握采挖时机。

  1. 观察土壤与植被:寻找 “破土痕迹”

  冬虫夏草子座破土时,会在土壤表面留下细小的 “凸起痕迹”—— 子座顶端突破土壤后,会带动周围少量土壤隆起,形成直径约 0.5-1 厘米的小土包,土包顶部有细小的缝隙,缝隙中可见淡白色或淡棕黄色的子座顶端。同时,子座周围的杂草(如嵩草、针茅)生长相对稀疏,因虫草生长会消耗周围土壤的养分,抑制杂草生长,这也是判断虫草是否生长的辅助信号。

  2. 监测土壤温度与湿度:用数据判断生长阶段

  通过土壤温度计监测地下 5 厘米处的温度,当温度稳定在 10℃以上时,子座大概率已开始萌发,即将破土;用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湿度,当湿度保持在 60%-70% 时,子座萌发速度快,1-2 周内即可破土;若湿度低于 50%,需等待降水或土壤湿润后,子座才会逐渐破土。

  总结:冬虫夏草 “长出来” 的时间 —— 自然规律与环境的共同结果

  冬虫夏草几月开始长出来,并无统一答案,而是由产区海拔、气候条件、土壤状况共同决定的自然规律:高海拔核心产区(4500-5000 米)5 月下旬至 6 月初开始长出来,中海拔产区(4000-4500 米)5 月中旬开始长出来,低海拔产区(3000-4000 米)5 月初开始长出来,且同一产区不同年份会因温度、降水波动出现 5-15 天的时间差异。

  了解冬虫夏草的生长时间,不仅能帮助采挖人精准把握采挖时机,提高虫草品质与产量,也能让消费者明白 “为何不同产区的虫草上市时间不同”—— 低海拔产区虫草因生长时间早,上市时间比高海拔产区早 20-30 天,而高海拔产区虫草因生长周期长,品质更优,价格也更高。同时,这一规律也提醒我们,冬虫夏草的生长依赖于特定的高寒生态环境,保护其生长环境,才能让这一珍贵物种持续 “长出来”,为人类提供养生价值。




上一篇:
冬虫夏草干草怎么存放好?全方位守护营养与品质的指南
下一篇:
一般冬虫夏草多少只一斤?多维度解析规格差异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
沪ICP18043777号-1 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1552-2号
东强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02-20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