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光临东强 | 注册
全国热线:400-188-9198 上海:021-63309886

警钟长鸣:过度开采冬虫夏草的四大危害


  冬虫夏草因稀缺性和高价值,成为不少高原产区的 “经济名片”。但近年来,受利益驱动,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等核心产区的虫草过度开采问题日益严峻 —— 采挖人数激增、采挖范围扩大、采挖工具粗放,不仅打破了高原生态的平衡,更让这一珍贵资源面临枯竭风险。过度开采冬虫夏草的危害,早已超出 “资源减少” 的范畴,正深刻影响着生态、经济与牧民生活,具体可归结为四大方面。

  一、生态破坏:高原草甸的 “不可逆创伤”

  冬虫夏草生长的高海拔高寒草甸(海拔 3500-5000 米),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—— 这里气候寒冷、土壤贫瘠,植被生长周期长(1 年生长期仅 3-4 个月),一旦破坏,恢复周期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。而过度开采,正给这片脆弱的草甸带来 “不可逆创伤”。

  首先是植被破坏。为了寻找虫草,采挖者常随意踩踏草甸,甚至为扩大搜索范围,用铁锹、锄头铲除地表植被。据调研,每采挖 1 根虫草,会破坏约 10 平方厘米的草皮;一个采挖季下来,一片面积约 100 亩的草甸,植被覆盖率可能从 80% 降至 50% 以下。更严重的是,部分采挖者使用 “深耕铲” 等工具,深入土壤 10-15 厘米挖掘,不仅破坏了虫草的寄主 —— 蝙蝠蛾幼虫的生存环境,还切断了嵩草、苔草等优势植物的根系,导致植被难以再生。

  其次是土壤退化。高寒草甸的土壤层薄(仅 20-30 厘米),且富含腐殖质,是维持生态的关键。过度开采时,采挖者挖掘后往往不回填土壤,形成大量 “土坑”,这些土坑在雨水冲刷下易引发水土流失;同时,踩踏和工具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,导致土壤透气性下降、保水能力减弱,逐渐向 “沙化土” 转变。在青海玉树部分过度采挖区域,已出现直径 1-2 米的 “沙化斑”,且呈逐年扩大趋势。

  最后是生物多样性减少。高寒草甸是藏原羚、藏狐、鼠兔等动物的栖息地,也是众多鸟类的繁殖地。过度开采带来的人群涌入(一个采挖点可能聚集数百人)、车辆碾压、垃圾丢弃,会惊扰动物,迫使它们离开栖息地;植被破坏则导致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,进而引发种群数量下降。例如,西藏那曲某产区在过度采挖前,每平方公里可观测到 5-8 只藏原羚,如今仅能观测到 1-2 只,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冲击。

  二、资源枯竭:冬虫夏草的 “自我毁灭”

  过度开采最直接的后果,是冬虫夏草资源的加速枯竭,形成 “越挖越少、越少越贵、越贵越挖” 的恶性循环。

  一方面,虫草产量逐年下降。2000 年前后,西藏那曲核心产区的虫草亩产可达 100-150 根,而如今亩产仅 30-50 根,降幅超 60%;青海玉树部分传统产区,甚至出现 “连续多日无人挖到虫草” 的情况。这是因为过度开采不仅挖走了成熟虫草,还挖走了未成熟的小虫草(子座高度低于 3 厘米),导致虫草菌无法完成 “释放孢子 — 寄生幼虫” 的繁殖循环,种群数量持续减少。

68.jpg

  另一方面,虫草品质退化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部分采挖者在虫草未完全成熟时就提前采挖(比正常采挖期提前 10-15 天),此时虫草的活性成分(如虫草素、腺苷)尚未充分积累,虫体干瘪、子座细长,品质远低于正常水平。同时,土壤退化和植被破坏,导致虫草的生长环境恶化,即使存活的虫草,也因营养不足而体型变小 ——20 年前,那曲虫草常见 “2 根 / 克” 的大规格,如今 “3-4 根 / 克” 已成为主流,“5 根 / 克” 的小规格占比逐年上升。

  更严峻的是,蝙蝠蛾幼虫数量锐减。蝙蝠蛾幼虫是虫草菌的唯一寄主,其生长周期需 3-5 年,对环境极为敏感。过度开采破坏了幼虫的生存土壤和食物(嵩草根系),导致幼虫数量从 2000 年的每平方米 5-8 条,降至如今的每平方米 1-2 条,部分区域甚至已无幼虫存活。没有幼虫,虫草菌就无法寄生繁殖,最终将导致冬虫夏草资源彻底枯竭。

  三、牧民生活:从 “靠山吃山” 到 “生计危机”

  对高原牧民而言,冬虫夏草曾是 “增收利器”,但过度开采正让他们的生活陷入 “生计危机”。

  首先是收入不稳定加剧。随着虫草产量下降,牧民为维持收入,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挖 —— 过去一个采挖季(1-2 个月)可采挖 500-800 根虫草,如今需延长采挖时间至 3 个月,且仅能采挖 200-300 根。同时,虫草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,2020 年以来,受疫情、政策等因素影响,虫草价格下跌 15%-20%,进一步压缩了牧民的收入空间。部分牧民为采挖虫草,还需购置交通工具、采挖工具,投入成本增加,最终 “增收不增利”。

  其次是生活成本上升与健康风险。为寻找虫草,牧民需前往海拔更高、条件更艰苦的区域(4800 米以上),这些区域远离定居点,需搭建临时帐篷,购买食品、药品等物资,生活成本大幅上升。更严重的是,高海拔区域缺氧、紫外线强,且天气多变(易遭遇雨雪、冰雹),采挖过程中牧民常出现高原反应、冻伤、晒伤等健康问题,甚至有因迷路、雪崩导致的伤亡事件。

  最后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。过度开采带来的 “虫草经济”,让部分牧民忽视了传统的畜牧业 —— 为采挖虫草,他们将牛羊寄养在亲戚家,或减少对牧场的照料,导致畜牧业收入下降。同时,大量外来采挖者涌入,带来了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,冲击着牧民传统的 “敬畏自然、可持续利用” 的理念,部分年轻牧民甚至放弃学业加入采挖队伍,导致文化传承断层。

  四、区域经济:“单一依赖” 的潜在风险

  对虫草产区而言,过度依赖虫草产业,正让区域经济面临 “单一依赖” 的潜在风险。

  一方面,经济结构失衡。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等产区,虫草产业占当地牧民收入的 60%-80%,占区域 GDP 的 30%-40%,经济对虫草的依赖度极高。一旦虫草资源枯竭或价格大幅下跌,将直接导致区域经济下滑,甚至引发就业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。例如,2022 年青海某虫草主县,因虫草减产 30%,当地牧民人均收入下降 25%,县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 15%。

  另一方面,生态旅游等产业受影响。过度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,如草甸沙化、植被退化、垃圾污染,正影响着产区的生态旅游发展。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以 “原始、纯净” 为核心吸引力,而虫草采挖留下的 “土坑”“垃圾带”,破坏了旅游景观,降低了游客体验,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

  五、破局方向:从 “掠夺式开采” 到 “可持续利用”

  要缓解过度开采的危害,需从 “政府监管、牧民参与、科技支撑” 三方面入手:政府应加强生态保护立法,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,严格控制采挖人数和工具;牧民需转变观念,践行 “不采小虫草、不破坏草皮” 的可持续采挖方式,同时发展畜牧业、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;科研机构应加大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,减少对天然虫草的依赖。

 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 “自然馈赠”,而非 “取之不尽的宝藏”。过度开采不仅会让这一珍贵资源消失,更会摧毁高原脆弱的生态和牧民的美好生活。唯有平衡 “资源利用” 与 “生态保护”,才能让冬虫夏草产业可持续发展,让高原的绿水青山永续存在。





上一篇:那曲冬虫夏草采挖过程:在 4500 米高原上的 “寻草” 之旅下一篇:冬虫夏草一斤多少元一条?深度剖析价格背后的秘密

警钟长鸣:过度开采冬虫夏草的四大危害


  冬虫夏草因稀缺性和高价值,成为不少高原产区的 “经济名片”。但近年来,受利益驱动,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等核心产区的虫草过度开采问题日益严峻 —— 采挖人数激增、采挖范围扩大、采挖工具粗放,不仅打破了高原生态的平衡,更让这一珍贵资源面临枯竭风险。过度开采冬虫夏草的危害,早已超出 “资源减少” 的范畴,正深刻影响着生态、经济与牧民生活,具体可归结为四大方面。

  一、生态破坏:高原草甸的 “不可逆创伤”

  冬虫夏草生长的高海拔高寒草甸(海拔 3500-5000 米),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—— 这里气候寒冷、土壤贫瘠,植被生长周期长(1 年生长期仅 3-4 个月),一旦破坏,恢复周期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。而过度开采,正给这片脆弱的草甸带来 “不可逆创伤”。

  首先是植被破坏。为了寻找虫草,采挖者常随意踩踏草甸,甚至为扩大搜索范围,用铁锹、锄头铲除地表植被。据调研,每采挖 1 根虫草,会破坏约 10 平方厘米的草皮;一个采挖季下来,一片面积约 100 亩的草甸,植被覆盖率可能从 80% 降至 50% 以下。更严重的是,部分采挖者使用 “深耕铲” 等工具,深入土壤 10-15 厘米挖掘,不仅破坏了虫草的寄主 —— 蝙蝠蛾幼虫的生存环境,还切断了嵩草、苔草等优势植物的根系,导致植被难以再生。

  其次是土壤退化。高寒草甸的土壤层薄(仅 20-30 厘米),且富含腐殖质,是维持生态的关键。过度开采时,采挖者挖掘后往往不回填土壤,形成大量 “土坑”,这些土坑在雨水冲刷下易引发水土流失;同时,踩踏和工具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,导致土壤透气性下降、保水能力减弱,逐渐向 “沙化土” 转变。在青海玉树部分过度采挖区域,已出现直径 1-2 米的 “沙化斑”,且呈逐年扩大趋势。

  最后是生物多样性减少。高寒草甸是藏原羚、藏狐、鼠兔等动物的栖息地,也是众多鸟类的繁殖地。过度开采带来的人群涌入(一个采挖点可能聚集数百人)、车辆碾压、垃圾丢弃,会惊扰动物,迫使它们离开栖息地;植被破坏则导致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,进而引发种群数量下降。例如,西藏那曲某产区在过度采挖前,每平方公里可观测到 5-8 只藏原羚,如今仅能观测到 1-2 只,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冲击。

  二、资源枯竭:冬虫夏草的 “自我毁灭”

  过度开采最直接的后果,是冬虫夏草资源的加速枯竭,形成 “越挖越少、越少越贵、越贵越挖” 的恶性循环。

  一方面,虫草产量逐年下降。2000 年前后,西藏那曲核心产区的虫草亩产可达 100-150 根,而如今亩产仅 30-50 根,降幅超 60%;青海玉树部分传统产区,甚至出现 “连续多日无人挖到虫草” 的情况。这是因为过度开采不仅挖走了成熟虫草,还挖走了未成熟的小虫草(子座高度低于 3 厘米),导致虫草菌无法完成 “释放孢子 — 寄生幼虫” 的繁殖循环,种群数量持续减少。

68.jpg

  另一方面,虫草品质退化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部分采挖者在虫草未完全成熟时就提前采挖(比正常采挖期提前 10-15 天),此时虫草的活性成分(如虫草素、腺苷)尚未充分积累,虫体干瘪、子座细长,品质远低于正常水平。同时,土壤退化和植被破坏,导致虫草的生长环境恶化,即使存活的虫草,也因营养不足而体型变小 ——20 年前,那曲虫草常见 “2 根 / 克” 的大规格,如今 “3-4 根 / 克” 已成为主流,“5 根 / 克” 的小规格占比逐年上升。

  更严峻的是,蝙蝠蛾幼虫数量锐减。蝙蝠蛾幼虫是虫草菌的唯一寄主,其生长周期需 3-5 年,对环境极为敏感。过度开采破坏了幼虫的生存土壤和食物(嵩草根系),导致幼虫数量从 2000 年的每平方米 5-8 条,降至如今的每平方米 1-2 条,部分区域甚至已无幼虫存活。没有幼虫,虫草菌就无法寄生繁殖,最终将导致冬虫夏草资源彻底枯竭。

  三、牧民生活:从 “靠山吃山” 到 “生计危机”

  对高原牧民而言,冬虫夏草曾是 “增收利器”,但过度开采正让他们的生活陷入 “生计危机”。

  首先是收入不稳定加剧。随着虫草产量下降,牧民为维持收入,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挖 —— 过去一个采挖季(1-2 个月)可采挖 500-800 根虫草,如今需延长采挖时间至 3 个月,且仅能采挖 200-300 根。同时,虫草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,2020 年以来,受疫情、政策等因素影响,虫草价格下跌 15%-20%,进一步压缩了牧民的收入空间。部分牧民为采挖虫草,还需购置交通工具、采挖工具,投入成本增加,最终 “增收不增利”。

  其次是生活成本上升与健康风险。为寻找虫草,牧民需前往海拔更高、条件更艰苦的区域(4800 米以上),这些区域远离定居点,需搭建临时帐篷,购买食品、药品等物资,生活成本大幅上升。更严重的是,高海拔区域缺氧、紫外线强,且天气多变(易遭遇雨雪、冰雹),采挖过程中牧民常出现高原反应、冻伤、晒伤等健康问题,甚至有因迷路、雪崩导致的伤亡事件。

  最后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。过度开采带来的 “虫草经济”,让部分牧民忽视了传统的畜牧业 —— 为采挖虫草,他们将牛羊寄养在亲戚家,或减少对牧场的照料,导致畜牧业收入下降。同时,大量外来采挖者涌入,带来了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,冲击着牧民传统的 “敬畏自然、可持续利用” 的理念,部分年轻牧民甚至放弃学业加入采挖队伍,导致文化传承断层。

  四、区域经济:“单一依赖” 的潜在风险

  对虫草产区而言,过度依赖虫草产业,正让区域经济面临 “单一依赖” 的潜在风险。

  一方面,经济结构失衡。西藏那曲、青海玉树等产区,虫草产业占当地牧民收入的 60%-80%,占区域 GDP 的 30%-40%,经济对虫草的依赖度极高。一旦虫草资源枯竭或价格大幅下跌,将直接导致区域经济下滑,甚至引发就业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。例如,2022 年青海某虫草主县,因虫草减产 30%,当地牧民人均收入下降 25%,县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 15%。

  另一方面,生态旅游等产业受影响。过度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,如草甸沙化、植被退化、垃圾污染,正影响着产区的生态旅游发展。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以 “原始、纯净” 为核心吸引力,而虫草采挖留下的 “土坑”“垃圾带”,破坏了旅游景观,降低了游客体验,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

  五、破局方向:从 “掠夺式开采” 到 “可持续利用”

  要缓解过度开采的危害,需从 “政府监管、牧民参与、科技支撑” 三方面入手:政府应加强生态保护立法,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,严格控制采挖人数和工具;牧民需转变观念,践行 “不采小虫草、不破坏草皮” 的可持续采挖方式,同时发展畜牧业、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;科研机构应加大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,减少对天然虫草的依赖。

 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 “自然馈赠”,而非 “取之不尽的宝藏”。过度开采不仅会让这一珍贵资源消失,更会摧毁高原脆弱的生态和牧民的美好生活。唯有平衡 “资源利用” 与 “生态保护”,才能让冬虫夏草产业可持续发展,让高原的绿水青山永续存在。




上一篇:
那曲冬虫夏草采挖过程:在 4500 米高原上的 “寻草” 之旅
下一篇:
冬虫夏草一斤多少元一条?深度剖析价格背后的秘密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
沪ICP18043777号-1 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1552-2号
东强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02-2021